关于我们

-----------------------

坚守传统工艺、产量服从质量、责任至上、诚信共赢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天造酿酒有限公司
天造酿酒集团:秉承千年传统工艺,弘扬现代酿造科技

天造酿酒集团:秉承千年传统工艺,弘扬现代酿造科技

  据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酱酒产能约占我国白酒总产量671.2万千升的10.43%,实现利润约870亿元,约占我国白酒总利润2201.7亿元的39.51%领跑行业市场,而天造酿酒集团能发展至今天的成绩与规模,这与茅台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酿酒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千年传统工艺的匠心酿制密不可分。 天造酿酒集团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酿造环境,秉承千年传统工艺、依托现代酿造科技,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成为集生产、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实体集团、公司具有自主独立知识产权、产品以其显著的特色优势、精良的酒质口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尤其在华南、东北等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对酱酒市场的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同样,在天造酿酒集团看来,酱酒行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因为天造酿酒集团积极拥抱国内外市场,以“国际+国内市场双管齐下”的策略,实现全国化的市场布局。同时,其还与更多优秀的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向高质量、国际化道路迈进。如今天造酿酒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酱酒品牌,凭借着其卓越的品质、精湛的工艺和出色的市场运营能力,已经逐渐成了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之选。 采天地精华  汇山川神韵 贵州茅台镇,由大娄山的磅礴气势和赤水河的蜿蜒逶迤神秘孕育,集天地灵气,山川神韵于一体,绝佳的地质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酿酒。茅台镇的空气里混合着酱香的味道,哪怕是坐在车里也能偶尔闻到,占地面积100余亩的天造酿酱酒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7.5平方公里的中国酱酒核心产区,在经过 20多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天造酿酒集团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0余亩,年产酱型白酒2000余吨,库存原酒5000余吨,现有职工500 余人的规模企业,据说,在投粮时节,时常有贪嘴的燕子醉倒在酒厂里。  酿酒大师张帮红:弘扬传世经典 谱写酱酒新篇章 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他的五世祖张建芳创立了酱香茅台酒酿制烧坊,而天造酿酒集团的创始人张帮红先生,便是茅台镇张氏烧坊的第12代传承人,也是今贵州天造酿酒集团的董事长,为承传张氏古烧房传统酿酒工艺,于是其在1988年于茅台镇上坪村设立了“帮红酒厂”,后又于2009年将其更名为“贵州天造酿酒集团”。 同时身为酿酒大师,因为自小便深受祖辈传承下来的酿酒精神的熏陶,一直对酒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张帮红在酿酒一道上的造诣也早已是炉火纯青,当从祖辈手里接过这份厚重的传承后,张帮红就在酱酒的酿造道路上潜心钻研,探求只为更优质的酿造方式,在酿酒大师张帮红的带领下,天造酿集团所酿制出来的酱酒独具特色、风味典型,深受业内人士及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 在2021年,张帮红先生又创立了贵州匠仁天造酒业有限公司,独立运营造台品牌,在他的战略规划下,公司计划将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投入5亿元的广告费用,在多个机场和高铁站进行精准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正是这种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战略布局,张帮红先生在天造酿酒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领导力和创新精神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带领下,天造酿酒集团一直秉承着“做好人、酿好酒”的企业理念,在公益教育方面,天造酿酒集团长期捐款支持当地的教育事业,包括资助学校建设、提供奖学金和资助教师培训等,为提升地方教育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重视企业的环保责任,积极参与各种环保行动,例如资助森林保护、水源地保护和垃圾分类等项目,为保护生态环境不懈努力,伴随着众多的殊誉,天造酱酒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新格局 新模式 新挑战 自此,天造酿酒集团就像一条出水的蛟龙,在碧水悠悠的赤水河畔崛起,在醇香弥漫的茅台古镇腾飞。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天造酿酒集团销售业绩持续增长,市场拓展能力不断凸显,凭借出色的产品品质和独特的口感,这促使天造酿酒集团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此外,天造酿酒集团还荣获了多项行业大奖和认可,充分展示了其品牌实力和市场地位。 有行业权威观点认为,天造酿酒集团之所以能够在酱酒行业中脱颖而出,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对市场的敏锐把握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理解,此外,天造酿酒集团还通过不断创新和升级,不断完善产品线和提升产品品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喝一口好酒,在醇香中! 天造酿酒集团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企业,更是被广大消费者誉为“家族酒、健康酒、生态酒、红色文化酒”不论是在获得荣誉还是参与公益事业方面,都有着令人瞩目的表现,不仅在各种国内和国际评比中脱颖而出,还展示了强大的品牌实力和产品质量,此外,天造酿集团的工艺和传统文化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加验证了天造酿集团“在承传中发展,在发展中承传”的理念。 天赐地造 砥砺前行 集团曾多次获省市各级政府表彰的优秀民营白酒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茅台镇诚信纳税企业,天造酿酒集团发展与时俱进,经营管理不断开放创新,作为行业的领军者,将继续秉持品质至上的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天造酿酒集团正以其卓越的品牌实力和飞速发展,在酱酒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势必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天造酿酒集团在经营和发展上、将继续坚定遵循【坚守传统工艺、产量服从质量、责任至上、诚信共赢】的理念,坚持做到对职工、经销商、消费者、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秉持以传承文化经典为内核,坚持品质第一的原则,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  
发布时间 : 2023-10-28 点击 : 107
赏月饮酒,中秋节饮酒习俗从何而起?

赏月饮酒,中秋节饮酒习俗从何而起?

农历八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是夜皓月当空,阖家团圆,举杯邀月,共叙天伦,美不胜收。而时至今日,关于中秋节的诗歌有很多,其中就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辛弃疾的“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赵鼎的“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等等,都将中秋节饮酒这种习俗记录其中,那中秋节饮酒习俗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其实要说起这个,就得从中国的酿酒历史说起了。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所谓的“桂酒”,也就是用桂花酿制酒,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桂花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先秦楚国诗人屈原《楚辞》中就有这么一句“奠桂酒兮椒浆”,韩非子的《说林》中,也稍有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说明那个时代酿酒是主要用来享祀祖先的。 而到了唐代时期,酿酒工艺已经广为流传,祭月、赏月、饮酒之风更是沿袭不断,据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一书记载,当时中秋节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就特别喜欢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与文武大臣们熄烛“月饮”,唐代大诗人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诗中就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饮奈明何?”,皇帝尚且如此,下面平民百姓自不用多说。由此可见,当时中秋除了拜月神、放水灯、吃月饼,饮酒在唐代也已经成为了“时尚”。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一书中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而直至今日,不少地方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可以说,赏月饮酒,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少不了阖家团圆,更少不了那一缕幽幽酒香…,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我们或许已经不再会拜月神、放水灯、写家书,但是赏月饮酒却是必备项目,正所谓明月配美酒,中秋才更浓!
发布时间 : 2023-09-08 点击 : 907
端午与“酒”

端午与“酒”

端午节到了,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起源,普遍认为是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水的日子。因此端午节是个悲壮的日子,是后人祭祀先人的日子,它和清明节一样,都不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 每年端午季,“粽”有千般风情,也还需举杯相聚。 中国的传统民俗中,很多节令都给出了让人饮酒的理由。在端午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的餐桌上有两样不可缺少的东西,那就是粽子和酒。寒往暑来的端午节,是一年四季阴阳交替的分界线,人们用饮酒欢聚来驱邪祈福、饮食强体,酒在此时便不遑多让。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 一位老者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 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历代相传下来的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要在这一天饮雄黄英酒、菖蒲酒、朱砂酒等,以禳毒除病。 但是,雄黄属矿物,俗称“鸡冠石”,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人体是极有害的,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雄黄酒。另外,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上、身上,也不可取。    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在中国酒会伴随着一个人见证他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中国人不仅喜欢喝酒,酿酒技术更是早就享誉中外。史学家们大多认为它源起于新石器时代,甚至有“上天造酒”、“猿猴造酒”、“仪狄作酒”“杜康造酒”等传说,甚是神秘。   今天就来跟大家一起说说神秘的酿造工艺之端午制曲。   每年的夏至及端午节来临时,大大小小的酱香型酒厂就要制作酒曲了。湿热的制曲厂房内,年轻女子们或七八个或三五个一起,一边谈笑风生一边用灵巧的双脚在木框上踩着酒曲,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一块呈龟背状的酒曲坯就踩好了,其娴熟的动作令人赞叹。 端午女人踩曲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一瓶酱香酒的诞生,除了得益于特有的自然环境之外,更离不开其神秘的“制曲”工艺。 高温育微生物,促曲块分泌“酶”,酱香酒酿造的过程遵循“端午踩曲、重阳下沙”的季节性生产方式,被誉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蒸馏酒酿造工艺。 端午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有着制曲最需要的高温。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60摄氏度左右,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些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 “曲是酒之骨”,制曲是以小麦为原料,产出的为大曲,大曲是以高粱为原料。正宗酱香白酒生产,一般都坚持传统的人工制曲,用女性的双足踩出中间高,四边低,松紧适宜的“龟背型”大曲,这种形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后期发酵。 很多厂家也曾经想使用机械进行踩曲,但始终无法形成大曲的形状和密度。 在制曲过程中,黄曲所占的成分比较高,一般来说,发酵后的曲块分为黄曲、白曲和黑曲,黄曲是一般适宜的曲块,白曲是发酵不够的,黑曲是发酵过头的。发酵后的曲要拆曲,拆后的曲还要存储半年,发酵后的曲块在储存过程中水分等元素挥发,有利于酒的醇香。曲磨粉装袋就进入制酒生产。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进行“装仓”。“装仓”时需要谷草隔离开,大约8天后再进行第一次“翻仓”,把酱香酒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 过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半年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 个月。   如今,端午佳节更是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赛龙舟、佩香囊、吃粽子、饮美酒,尽情表达亲情、友情的契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也更为深刻,特别是有关端午的诗句、习俗使得端午节与中国酒文化紧密结合,成为地地道道的社会文化和大众文化。 最后天造酒业集团全体员工祝大家端午安康!
发布时间 : 2022-06-09 点击 : 0
/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 分类:关于我们
  • 发布时间:2019-04-23 00:00:00
  • 访问量:0
概要:
概要:
详情

天造,顾名思义,得天之造化。有语云: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阴为碳,炼的是自己的意志与神魂。

贵州茅台天造酒业,与茅台酒同享天地造化的同时,却独具工匠之心。几十年时间里,兢兢业业只为酿造一瓶好酒。使一个位于茅台核心生产区的酒类企业,在赤水河畔醇香弥漫的千年古镇——贵州茅台镇独占一隅。它以其独特的风姿向世人展示着神秘的酱酒魅力。

天造造酱酒。一种高品质而独具特色的酱香传世美酒,在中国众多的名酒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家族酒、健康酒、生态酒、红色文化酒。它以其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绵柔、清冽甘爽、回味悠长的特点而成为酱香型风格的典范。

贵州省茅台天造酒业集团董事长张帮红

 

天造造文化。一种厚重的历史沉淀,在承传中发展,在发展中承传,成就了天造的光辉历程,谱写了一部浓缩版的中国白酒史,助推了中国白酒的发展进程。

近日,笔者走进天造酒业,采访了该酒业公司董事长张帮红。

酱香酒核心产区崛起的酒企

2000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向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了茅台酒原产地域范围的界定申请,同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技术监督局核准,确定了茅台7.5平方公里贵州茅台酒原产地域范围。同年8月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了茅台酒原产地域保护申请,经审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3月29日发布公告,批准对茅台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从这一天开始,茅台成为了中国首个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白酒,而茅台镇7.5平方公里的范围注定成为了茅台酒的核心源地,也注定这7.5平方公里成为了酱香酒的高贵血统、优良品质的标签。

茅台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市城西赤水河东岸,在寒坡岭下、马鞍山斜坡上,傍水依山,平均海拔400 余米。整个茅台陷在深深的山坳里,赤水河从西面流过。这里,气候特殊,冬暖,夏热,少雨。这里,半年以上时间为炎热季节,冬季气候暖和,温差小,霜期短,平均无霜期长达326 天,最低气温为2.7℃。这里,气温年差较大,干热少雨少风,年降雨量仅有800-1,000毫米,日照丰富,年照可达 1,400小时。如此夏热冬暖少雨的气候,最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生成与繁衍。茅台就如同一个天然的酒窖,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一种奇怪的味道,一种微微的酸味,有如酱菜挥发,含着甜味,略带焦糊,却又复杂得难以描述。就是这种浓浓的“酱香” 整个的罩着茅台镇,天香弥散,因为少风,常年不息。

 

位于与茅台酒厂一河之隔的天造酒业总部

在茅台镇,有众多的中小酒厂在与茅台酒厂同处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在这一独特神秘的地理环境,同样传承着千年的酿酒工艺,使用同样的生产原料、同样的调酒和窖藏方法。只要恪守匠心,都能酿出好酒来。天造酒业也不例外。

与茅台酒厂仅一河之隔的天造酒业,与举世闻名的茅台酒一样,共享着上苍赐予的得天独厚土壤、气候、水质等自然资源。30余年来,贵州天造酿酒集团仍承传着“古烧房”传统工艺,为世人酿造着传统酱香型美酒;30余年来,天造酿酒人仍秉承着“制造传世佳酿,赶拼酒中之王”的奋斗目标,创造了和创造着传统酱香辉煌;30余年来,天造酒业仍在美酒王国中独领风骚,先后开发出“特制酒”、“庆典酒”、“个性化专用酒”而点亮万家、香飘中华。

那么,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酒类企业,究竟拥有怎样的实力和魅力,为世人聚焦瞩目?天造酿酒,究竟历经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才积淀了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天造酱酒,究竟是怎样精酿而成,为众多消费者喜爱?

从张氏茅台散酒到天造酒业

天造酒业的前身,即原张氏茅台散酒,与今天的茅台同根同源。

据司马迁《史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出使夜郎,夜郎国敬献美酒枸酱,汉武帝饮后赞口不绝,枸酱酒也就是今茅台酒的前身。

天造酒业每年秋天都要举行下沙祭水祭酒仪式

茅台古称益部,后称茅村,唐朝时称茅台,一直沿袭至今。而枸酱,经考证为仁怀赤水河一带生产的用水果加入粮食经发酵酿制的酒。“汉家枸酱为何物?赚得唐蒙益部来。”据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公元前130多年,汉武帝刘彻饮到来自夜郎(今黔北一带)所产的名酒“枸酱”,情不自禁地赞曰:“甘美之”。之后,便有了汉武帝派大将唐蒙到贵州开拓夷道,专门绕道来茅台的历史。

在中国酿酒史上,真正完全用粮食经制曲酿造的白酒始于唐宋。而赤水河畔茅台一带所产的大曲酒,就已经成为朝廷贡品。至元、明期间,具有一定规模的酿酒作坊就已经在茅台地方陆续兴起。当时的酿酒技术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回沙”工艺。

天造酒业的各种酒品牌

到了明末清初,仁怀茅台地方酿酒业达到了村村有作坊。乾隆年间,贵州总督张广泗向朝廷奏请开修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盐入黔,极大地促进了茅台酿酒业的发展。到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镇上专门酿制回沙酱香茅台酒的烧坊达20余家。今張帮红之五世祖张建芳(高氏)酿制酱香茅台的烧坊就是其中的一家。

为了与其它烧坊所产的茅台酒区分开来,张氏人家所产茅台酒冠名为“张氏茅台”。

张建芳烧坊,中等规模,酿造工艺与其它烧坊相同,均利用茅台地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工艺酿造。

据张氏家谱记载,张建芳是一世祖张先的第五代子孙,随其父张问明由遵义杨柳街迁居于仁怀县茅台区戴家坪,家有三兄弟,建芳行三,两兄购地外迁,建芳仍留戴家坪守祖。

重阳下沙

后来,张建芳向茅台当地人请教,慢慢学会了酿酒技术,也积攒了点儿本钱,就在茅台戴家坪买田置地,兴建烧坊。在张建芳的精心经营下,生意越做越火红,所产“张氏茅台”远销川黔。

张建芳烧坊,历经八代人传承发展,到了张荣科这一代,酿造工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烧坊规模发展到10个酒甑烤酒,雇佣工人十几名。而张荣科也因酿酒发了财,成了当地有名的富翁。张荣科家虽然有吃有穿有钱用,但并非靠剥削所得,而是世代均靠酿造酒致富。张荣科家富裕后,没忘记贫困的父老乡亲。逢年过节,常常将自己酿造的“张氏茅台”酒送给乡亲们喝,此外,还常常出资帮助当地群众搞修桥修路等公益事业。

1935年3月15日,红军进占仁怀县,17日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剿”红军于遵义的美梦。红军渡过赤水河后,就分布在茅台戴家坪一带群众家中住宿。当时,在张荣科家的堂屋里、檐坎上也入住了不少红军。张荣科家主动端出自家酿造的茅台酒给红军喝,有的红军还用茅台酒疗伤、擦脚,即使不喝酒的,也用竹筒带上一壶备用。后来,曾三将军回忆:“为了治疗长征和战斗途中留下的脚伤,会喝酒的,都感受到了茅台酒的清香,不会喝酒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擦脚活血,舒舒筋骨……”

茅台酒为红军疗伤治病的故事,成了红军将士若干年后对茅台镇及茅台酒的悠长回忆,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1952年,仁怀县人民政府从茅台20余家烧坊中收购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坊,注册了“贵州茅台酒”这一地标品牌,茅台酒才有了正式“户口”。而没有合并的其它烧坊,仍然在生产茅台酒。由于没有“户口”,这种烧坊生产出来的茅台酒,当地人俗称“散茅台”。

忙碌的包装车间

張帮红,是张文科的曾孙。青年时期,因受地主成分牵连,未上完中学就失学在家。他一边跟着家里人干农活,一边学习传统酿酒技术。1996年,他荣获贵州省一级调酒师称号。

为承传张氏古烧房传统酿酒工艺,他独立门户,给自己承传祖辈酿造工艺生产的散茅台注册了品牌、成立了公司。产品最初命名为“帮红酒”,后因张氏散茅台顺其自然而生产,2009年更名为“天造酱酒”,生产该酒的公司由原来的“帮红酒厂”更名为“贵州天造酿酒集团”。

自此,天造酱酒就成了贵州天造酿酒集团生产的主打产品。

以匠心守初心传品质酿传奇

天造酱酒是选用赤水河沿岸优质红高梁、小麦为主要原料,传承张氏茅台古烧房的传统工艺精酿而成的优质酱香型白酒。据张帮红介绍,其酿造工艺具有五大特性:

一、严格按照节气投产: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经过三年时间密封窖存,再经勾兑存放,历时五年才能出产品。

二、同一批原料要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加曲、七次取酒,历时整整一年。

三、高温制曲、堆积、入池、接酒,低糖化制曲、低水分入池、低出酒率等工艺,用曲量大、粮食消耗高。

四、不准外加任何物质,包括香味物质和水。

五、依靠茅台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以及优质酿酒用水,历经长期开放式发酵。

此外,酿酒之初,酿酒人也不忘祭祀祖先,举行祭水祭酒仪式,以佑来年酿出美酒。

像这样酿造出来的酒,具有酒体丰满,香气成分多样化,香而不艳,醇和协调,回味悠长,饮后易受吞、不上头等特点。“天赐玉液映月心,地造美酒香勾魂,醉饮赤河君莫笑,醒时天女梦牵情。”就是天造酱酒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天造酿酒集团先行追逐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配制开发出“黔霸仙”、“天造酱酒”、“黔和名”、“喜坛老酱”等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成了宴请、馈赠宾朋之酒中佳品。

贵州天造酿酒集团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袭茅台传统工艺和精湛技术,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一流人才,生产出酱香型高、中、低端系列酒,一直深受消费者点赞。

历经30余年的发展,天造酿酒集团已成为由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天造酿酒有限公司、贵州省仁怀市天造酿酒销售有限公司、贵州省仁怀市天造白酒材料供应有限公司、贵州省仁怀市黔和名酒销售有限公司等4个子公司组成的酒业集团,占地面积百余亩,下属酿酒车间3个,建酒窖200余个,总投资8000余万元。年产酱香型白酒2000余吨,库存原酒5000余吨。拥有固定资产1亿多元,员工5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才80余人。

扶贫助学、扶危济困,是天造酒业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确立了“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拉开了贵州白酒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帷幕,作为中国酒都酿酒业中的佼佼者——贵州天造酿酒集团,又借天时、地利、人和之机,再度乘势而上,破浪前行。

今天的天造酒业,正一步一步稳健发展壮大,现已整合酒厂10家,在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成了天造市场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在该厂领导和五百余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天造年产值达1亿多元,年销售收入达5000余万元,窖藏基酒5000余吨,年上缴国家税收200余万元,年创利2000多万元。

这源于天造酿酒集团有一个和谐坚强的领导集体和永恒的创业理念。自该集团创办以来,天造酿酒人就以创世界一流企业为发展目标,以质量第一为生产宗旨,以为世人酿造高品位生活为经营理念,竭诚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坚持信誉第一、以诚待人、实现互利双赢的合作原则。诚信经营,回报社会。

厂区一角

2012年10月,天造酿酒集团被贵州省绿色生态发展促进会授予“贵州绿色生态标杆企业”称号;2013年5月,中国酿酒工业发展委员会为天造酿酒集团颁发了“理事单位证书”;2012年12月,天造酿酒集团被贵州省企业联合会、贵州省企业家协会、贵州省企业信用评价委员会评为“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贵州省最佳信用企业”……

此外,贵州天造酿酒集团还受广东、香港、深圳、海南、新加坡等地应邀参加各种交流、参展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天造的身价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博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伴随着众多的殊誉,天造酱酒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自此,天造酒业就像一条出水的蛟龙,在碧水悠悠的赤水河畔崛起,在醇香弥漫的茅台古镇腾飞。

 

(钟纪昀)

Copyright © 2021 贵州天造酿酒(集团)公司  黔ICP备2021001322号-1 ​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贵阳